欧洲的绘画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运动史,繁星闪耀,涌现了相当数量风格迥异的绘画流派。除了印象派、现实派、野兽派这些知晓度高的画派,还有哪些画派在欧洲的绘画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用这10副经典传世名画带你了解欧洲绘画艺术。
印象派
《日出·印象》
(油画、1872年作、巴黎马尔莫坦美术馆藏)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创作出印象派的巅峰之作。
代表作品:《日出·印象》 《卢昂大教堂》 《维特尼附近的罂粟花田》
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晕染成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三只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莫奈用近乎速写的方式将自己从一个窗口里看到的景象真实的呈现出来。这幅作品可称作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作,甚至“印象派”这个名称就来源于此。
莫奈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户外写生完成。为了保持印象的真实性,常常是早晨时画的画,如果没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时间继续画,直到画完。他还常常对着一个景物,分别画出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在莫奈眼中,色即是光,空气也具有动感,空间则靠光线和空气的相互作用来构成。他到晚年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印象派绘画的价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同时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也是最长寿的。
后印象派
《星月夜》
(油画、1889年作、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喜欢为自己画像。
代表作品: 《向日葵》 《星夜》 《自画像》
高大的白扬树战栗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掩映下栖息,夜空中所有的星星都在旋转着、爆发着,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星月夜》是梵高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这时他的神经已第二次崩溃。在与高更的争吵过后,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送给了妓女,因此被送到了这座疗养院,八年间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对于他的“疯”,我们更愿意理解为是一个艺术家在创作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达到的一种痴狂状态。
梵高善于使用强烈对比的色调,扭曲变化的造型和线条来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似现实但又仿佛不存在。之所以被归为印象派,因为梵高首先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只不过他看到的是幻象,很多直接的灵感源泉就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其实最大的幻象就是他本身。
后印象派
《两位塔希提妇女》
(布面油画、1899年作、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
作为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另两位是塞尚和梵高),
高更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
代表作品:《裸体习作》 《布列塔尼的猪倌》 《雅各与天使搏斗》 《黄色的基督》
比画作更出名的是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画家的人生轨迹。1891年3月,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43岁的高更抛家弃子,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著人生活共处,并与土著人之女同居。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拼命作画,直到1903年因麻风病去世,最著名的《两位塔希提妇女》也是在定居岛上之后所做。????
画作采取了大面积平涂色块,在从黄色到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的色彩结构中,呈现出两位妇女的轮廓,人物头部和手臂以微妙的明暗变化来表现,她们像浅浮雕一样出现在背景上。画面上强烈的阳光使土著居民晒成棕赭的肤色、鲜红的果物、苹果绿的腰裙以及背景的深黑都构成鲜明的对比。高更在创作中把这一切都稚拙化了,他的这种色彩技法,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画派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
后印象派
《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
塞尚的伟大,在于他古典的约制,在于他不表现个人。
代表作品:《静物苹果篮子》 《玩纸牌者》
1859年,塞尚父亲在埃克斯附近购下维拉尔侯爵在十七世纪建造的热德布芳花园,带着妻儿在那里避暑,塞尚却在别墅中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间画室,当时他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前途:不管父亲如何反对,他也要作画家。彼时他还是个法学院的大学生,是画家中少有的家境富裕并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父亲也为他保留了作为银行经理继承人的职位,但他痴迷绘画,整个艺术生涯一直与父亲做着抗争。
《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为他夫人画的肖像,奥尔唐丝·富盖年轻时是一名模特儿,1874到1877期间,塞尚在沃日哈尔街120号那间租来的画室里,渡过了一个安宁和多产的时期,创作了多幅夫人肖像。实际上塞尚在1877年放弃了印象主义,前后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大多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的情景作为绘画的题材,晚年则留下了多幅温和,光明并富含古典注意庄严气息的风景及景物画。
野兽派
《舞蹈》
(布面油画、1910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历史遗产博物馆藏)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
作为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对于绘画他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代表作品:《红色中的和谐》 《戴帽子的妇人》 《生活的欢乐》
1905年巴黎的一个秋季沙龙展览,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杂志记者路易·沃塞偶然发现马尔凯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那太罗被关在了野兽笼中!”(多那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雕塑家)。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吉尔·布拉斯》杂志登出,而“野兽主义”的名称也很快被广泛地认同。翌年当“笼子”里的“野兽”倾巢而出,举行一个接一个惊人的展览时,野兽主义则已是影响巨增,势头高涨了。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
《舞蹈》是野兽派核心人物马蒂斯的代表作,一如既往的充满张力。人们想方设法追究《舞蹈》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希腊瓶画或农民的舞蹈。地面是浓烈的绿色,天空是同样浓烈的蓝色,人物则呈砖红色。天空和地面的色块把人物封闭在前景之中,但是,她们仍然在充满空气感的空间中悠然起舞,似脱缰野马般肆意自由。
现实派
《拾穗者》
(布面油画、1857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19世纪写实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伟大的田园画家。
代表作品:《播种者》 《牧羊少女》 《拾穗者》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在巴黎时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直到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是“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于是痛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最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和对生命的敬畏。
巡回展览画派
《伏尔加河的纤夫》
(油画、1873年、俄罗斯博物馆藏)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Ilya Yafimovich Repin 1844~1930)
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代表作品:《宣传者被捕》 《意外归来》 《托尔斯泰》
27岁的彼得堡美术学院学生列宾,一天在涅瓦河上写生,突然发现河的那头有一队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边蠕动,走近了才看清是一行拉着满载货物大船的纤夫。他又把目光转向涅瓦河大桥上往来人群中红男绿女和热烈豪华的场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激发了创作纤夫生活的灵感。他利用暑假与风景画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尔加河考察民情和写生,画了很多纤夫真实的形象和素材,用3年的时间创作完成这幅世界名作。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劳动人民处在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过着非常贫穷痛苦的生活,无比写实的创作风格更加渲染了悲剧色彩。
立体主义
《亚威农少女》
(布面油画、1907年)
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
代表作品: 《亚威农少女》 《卡思维勒像》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尔尼卡》
这真是一副让人过目不忘的作品,画面描绘的是一家妓院的妓女形象。因为当时有很多人在性病中死去,画家本意是要通过这幅画把放纵性欲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画作,警告人们性病的危险,以警示那些放纵性欲的人们。画面上的五个妓女都裸露着病态的身体,搔首弄姿,摆出招摇和引诱的姿态。然而她们的身躯却明显被病魔缠绕着,呈现出恐惧的憔悴脸色,其中一个的脸上笼罩的黑影正是病魔的影子,另一个女人的脸简直被描绘成了病毒的样子。这些丑陋、病态、变形的女人形象,确实给人一种狞厉可怕的艺术表现力。
比这些具体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现手法,立体主义的做法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也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即使最初被认为是疯子,但毕加索的狂想曲最终进入主流,独树一派。
浪漫主义
《自由引导人民》
(布面油画、1830年、巴黎卢浮宫藏)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
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善于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变成艺术形象,
其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以及在描绘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代表作品:《西奥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但丁之舟》
初识这幅画时并不知道它是浪漫主义代表作,也不觉浪漫在何处,但如果把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就很容易理解,在1830年代的法国,七月革命的爆发,在年轻人眼中,革命和自由就是最浪漫的事。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1831年5月1日,画作在巴黎展出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还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的经历也颇为坎坷。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卢浮宫。
表现主义
《呐喊》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蛋彩画、纸本,83.5 x 66 cm、奥斯陆蒙克博物馆藏;
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91 x 73.5 cm、奥斯陆国家画廊藏;
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1910年、蒙克博物馆藏和1895年、彼得·奥尔森收藏的版本。)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
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主要作品:《呐喊》 《病中的孩子》 《生命之舞》
“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脚下的峡湾,我感到浑身不舒服。”蒙克叙述他画这幅代表作《呐喊》时的灵感来源。“我停下来眺望峡湾,落日将云彩染成血一般鲜红。就在那时,我想我听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于是,我画了这幅画——将云彩画得像真正的鲜血,让色彩去吼叫。”在画面最前面是骷髅又像是幽灵的人,就是画家蒙克自己。与其说他边扭动着身体边呼喊,不如说是他自己被“贯穿大自然的呐喊”所穿透,忍受不了那可怕的声音,忍不住掩起自己的耳朵。这声“呐喊”震撼了全世界,变成狂乱的彩色曲线,向他的周围滚滚而来……
蒙克自小就失去母亲和姐姐,在他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对于生命和性爱有着强烈的憧憬和深深的绝望。他始终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保持怀疑的态度。在《呐喊》的画面上方,绛红如血的天空中央,有画家潦草的笔迹”只有疯人才画得出“几个小字。那便是蒙克的呼喊,他始终认为自己过于敏感的神经是遗传所致,对他来说,是血缘诅咒导致自己变疯。
欧洲的绘画艺术史就是一部艺术运动史,繁星闪耀,涌现了相当数量风格迥异的绘画流派。除了印象派、现实派、野兽派这些知晓度高的画派,还有哪些画派在欧洲的绘画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用这10副经典传世名画带你了解欧洲绘画艺术。
|